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

2016.01 Rosa's workshop 參觀心得

說是參觀真的就只是參觀了

第一次到這樣的場合,許多年輕面孔,互不相識卻要圍成圈圈談話

其實新創品牌還真的需要這樣的場合



這次兩位講者的內容都讓我有一些感觸和收穫

但因為事隔一個月才寫,內心的激動已經少了許多


第一位講者 G 分享的是MBA選校的心路歷程,還有自己出社會後的發展,以及在中國生活的感想。雖然不是全部都認同他的觀點,但有些還是值得稱讚的,我也小有收穫。

很少遇到年輕人能想到未來,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想得很深,沒有看得很遠,只想解決眼前的問題,卻不知道當下的決定會對人生有長遠的影響。

我看到許多年輕人辛苦唸了書拿到學位,卻對自己不太了解,對生活沒有期盼,人生沒有理想或夢想,所以到處試試闖闖,但也沒使上全力,就是個半吊子。

但 G 給了一個很好的示範,他已經有想要投入的產業,也鎖定發展區域,然後才決定落腳處,每一個決定都在幫未來鋪路。人生是累積出來的,越早開始就有可能越快爬到高處。

同時 G 也給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,他提到每一份工作大約 3 個月到半年就摸熟了,就待不住了。聽起來是個天資聰穎的人才,但卻沒有耐性和穩定性,更沒有忠誠度。公司投入資源培養一個人,然後人學完就走了,早知道把機會留給別人。

G 最後總結的三點之中我有兩點不認同。

中國的速度快,那是因為他們制度不健全。也是這樣的速度讓金融崩盤的危機一直若隱若現,遲早要發生。台灣的速度慢,但是穩固安定,因為風險要整個國家一起承擔。

中國的知識流動又快又便宜,我也覺得有一部分是建立在沒有制度的環境,對智慧財產與專業的不尊重,才有此結果。台灣地狹人稠網路又發達,知識流動速度不會慢到哪裡去。


第二位講者 S 是我和 Rosa 的高中同學,事前只知道會見到 S,沒想到 S是講者!正好作為聽眾可以了解 S 的近況。天啊畢業之後就沒見過了,都快要過完第二個18年了,哈哈。

 S是在從事海外 MBA申請的顧問,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接觸很多剛入社會的年輕人,明顯感覺到兩岸的不同,所以給現場年輕人的建議就是:多問 Why, How, What,而不是只找標準答案。要尋找根源。

台灣人過度樂觀,中國人務實激進。而台灣人相較於中國人更受到歡迎的主要優勢,是台灣人知所進退,中國人則無所不用其極。

關於上面這兩行,我去年也有體會。接觸 Alibaba 這個平台的相關週邊活動,都會讓我有一種感覺,感覺自己好像太溫吞太散漫,感覺自己應該花更多時間做更多努力和嘗試;但另一方面又會對他們的手段感到遲疑,會覺得自己好像走在模糊地帶,不是很安心踏實。

作人還是要有良心。成功的企業家通常也都很懂得作人。


S 也提到出社會工作不穩定很正常,但如果找不到目標,就先努力往上爬,因為爬上去看到的風景不一樣。這一點我就很贊同S,有時候工作悶是因為妳沒有努力,沒有做出妳才能做的價值,所以悶。爬上去了,能力被肯定了,發展的機會還怕沒有嗎?

最後 S 分享了哈佛大學 MBA 真實發生的事件,告訴大家討論的時候要依事實根據、圖表、數據,而不是憑感覺。

這段我也是非常贊同。但我自己也很難做到,因為我如果不喜歡一個人,我對他就會特別挑剔;但如果我喜歡一個人,我的容忍度也會異常高.....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